注释:
[注1]
隐匿性肝病的概念源于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occul chronic hepatitis B,OCHB)的概念,《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有这样一段描述“隐匿性CHB: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并有CHB的临床表现。除HBV-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但约20%隐匿性CHB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诊断主要通过HBV DNA检测,尤其对抗-HBc持续阳性者。”指南之所以将这种血清标志物(主要是ALT和AST)阴性且CHB临床表现阴性的HBV感染但诱发了免疫反应的情况单独列为一种慢乙肝类型,是因为考虑到其潜在的危害性,已有证据证明这种隐匿性的CHB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均高于正常人。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领域也有类似现象,表现为部分患者肝病症状阴性和血清转氨酶阴性,但影像学等提示其存在脂肪肝,这部分患者通常被诊断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根据过去的观念,NAFL不会导致肝组织炎症或肝细胞损害,但研究人员在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发现,部分以肝硬化或肝癌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患者既往也没有明显的肝炎病毒感染史,因此考虑这肝硬化或肝癌的形成可能和一些潜在的治病因素有关,比如NAFL。证明这种猜想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但据现有的证据并结合血清转氨酶在某些时候诊断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性不足这个事实,推测可能存在一部分被诊断为“NAFL”的患者实际上肝内组织也在持续发生炎症和肝细胞死亡。
很可惜的是,经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国际和国内都没有共识或指南直接对“隐匿性肝病”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但考虑到隐匿性肝病存在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目前已经临床转化出一些更敏感的肝细胞死亡的检测方法,在此背景下,金域医学肾脏肝脏疾病中心结合隐匿性CHB和NAFLD一些研究成果与指南内容,总结出正文中的那几个特征,并且希望将具有这类特征的肝病归纳为“隐匿性肝病”。我们本着“希望提高临床工作者的诊治这类疾病的意识,最终造福广大患者”的出发点,由衷希望各大肝病专家可以撰写一个“隐匿性肝病”的指南或者共识。
[注2]
参照隐匿性CHB和NAFLD的定义,这类容易漏诊的肝病可共同归为隐匿性肝病,这类肝病可以由多种病因导致,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肝组织脂肪变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病因。众所周知,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乙肝大国,随着治疗方案的逐步优化和新药的研发及转化,中国的乙型肝炎问题逐渐被控制,与此同时,随着国民寿命的延长和饮食、行为习惯的改变,代谢性原因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升高,其中就包括NAFLD,并且根据一些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来看,NAFLD已经成为我国肝病领域的重要组成。HBV感染患者在留存数量上仍然接近1亿(约为7800万),诊断HBV感染的方法包括血液HBV-DNA定量、乙肝两对半定量等,相对NAFLD来说,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且诊断效能都不错(但在某些场景下,比如体检、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等,可能还是缺少更敏感的发现肝损伤的标志物);而我国成人NAFLD中位患病率约为25%,但相对来说,大众对NAFLD及其危害的认知更为缺少,因此,正文中重点介绍了NAFLD。